學術研究,交流是必不可少的。如何做一次成功的學術交流,對于以后的發(fā)展極其重要。君不見,大凡學術成果大的人,都比較能忽攸,尤其是在中國。 三種講演:Talks of different lengths require slightly different techniques, but the general principles are the same. 講演的時間大致有5分鐘、15分鐘和45分鐘三種。講演的時間愈短,信息傳遞的難度愈大。 1. 一般性原則 (1) 衣著整齊,邋遢的外表易給人以邋遢工作的印象。 (2) 講演時保持靜止站立,自然地注視聽眾,不可緊張地盯視放映屏幕;確保PPT內(nèi)容與講述的內(nèi)容一致。 (3) 以正常語速講演,避免加快語速以試圖傳遞更多的內(nèi)容;國際會議中應采用更慢的語速,如果有同聲翻譯,最好提供講演的文字。 (4) 語氣、停頓和手勢等肢體語言就是講演的標點,應配合使用。避免玩笑(除非十分擅長),嚴禁講述低俗的故事。 (5) 視覺幫助對于好的講演是必不可少的,很少有人能不憑視覺幫助保持聽眾的注意力集中。PPT一定要與會場的電腦兼容,影像一定要精心準備和預演,確保順利。 (6) 練習、練習、再練習。 演講當天應盡可能擇機向主持人簡要介紹自己,了解報告廳的設備,自備激光筆或教尺,以備不時之需。 2. 5分鐘的講演:匯報、課題交流等 不一定必須制作PPT,但闡述要一定要清楚、明白,需要反復預演。 3. 15分鐘的講演:會議報告、述職等 了解組織者的要求; 如果講演的內(nèi)容代表一個研究團體的多年工作,就要注意全面性,不能忽視他人的重要工作;要與相關的同事一起精選材料,不必試圖囊括太多; 背景、方法、結果、討論和結論應簡潔、切題; 要集中展示自己的原始性成果,不應過多地展示他人的成果(某些細節(jié)或佐證可保留在提問或會后展開)。 4. 45分鐘的講演:教學講課、特邀報告等 教學講課:應了解學生的要求,內(nèi)容應具有邏輯性,主題和討論明確;不必講述太多內(nèi)容,講課速度要允許聽眾做筆記;使用合適的視覺幫助(板書使用靈活但不利于速度);保持講課內(nèi)容的新穎性,不能數(shù)年一成不變。 專題講座:了解聽眾,精選資料。 特邀報告:了解主辦方意圖,充分準備。 紀念演講:參加人員的層次整體很高,因此講演內(nèi)容要高度概括、精心準備 |